《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当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推进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新闻传播教育方面,基于其具有非常强的意识形态属性,世界各个国家政治体制和办学模式等因素迥异,不同国家的办学主体必然在学分互认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重大分歧,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新闻传播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力度。而在地国际化办学理念的提出,反过来为新闻传播教育国际化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新闻传播教育在地国际化溯源及释义
“在地国际化”有不同的名称,有些学者最早将之称为“国内国际化”或“校本国际化”等。“在地国际化”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理念,最早是由瑞典学者本特·尼尔森提出,兴起于20 世纪90 年代末期。①尼尔森将在校学生除了跨国际流动之外参与国际事务的相关学习活动称为“在地国际化”。②与尼尔森观点相同的学者还有德国学者贝恩德·沃切特等。当然,有些学者将跨文化交流理念作为衡量在地国际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比如加拿大学者奈特、乔斯·贝伦和埃尔斯佩思·琼斯等,他们认为在地国际化就是把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理念引人教育机构的教育、研究和服务等功能中的过程。③
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在地国际化实践始于1983 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是国内较早开设国际新闻方向的高等院校。④经过30 多年的发展,新闻传播教育在地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日渐成熟,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
新闻传播教育在地国际化的现实价值
首先,新闻传播教育在地国际化有利于化解中外新闻传播实践所面临的传播障碍或传播隔阂困局。从中外新闻传播实践来看,意识形态性质的不同导致新闻报道角度切入、新闻价值评判、新闻报道主题选择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由此引发的传播障碍或传播隔阂现象此消彼长。而新闻传播教育在地国际化理念有助于通过借助新闻传播教育的中介渠道使中外新闻传播的受教育者认清彼此分歧,从而最大程度消弭新闻传播实践所带来的传播障碍或传播隔阂现象,这反过来有助于消弭我国所面临的“西强我弱”国际舆论形势、提高国际话语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与国际地位、增进与世界各国的交流等。
其次,新闻传播教育在地国际化有助于加深中外之间的跨文化交流。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各种跨文化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由于受本国的历史、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跨文化传播交流出现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甚至有可能导致国与国之间的国际关系出现紧张局面。新闻传播教育在地国际化可以使不同国家的受教育者充分认知彼此之间在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仪文化、民俗文化等存在的不同,有效消弭中外跨文化交流出现的纷争,以达成“认知差异、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传播交流目的。
再次,新闻传播教育在地国际化有助于提升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国际化办学水平。从新闻传播教育起源看,西方高校的办学历史明显早于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实践。据有关新闻史记载,世界最早的新闻传播教育可以追溯到18 世纪的德国,而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始于20 世纪初,1918 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发端。⑤实际上,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慢慢走上良性的发展道路。虽然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创办时间相差不是太久,但西方的新闻传播教育经过170 多年发展历程,搭建了较系统成熟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积累了厚重的学术沉淀。新闻传播教育在地国际化有利于带动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层级与社会服务水平方面的提升,对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办学水平和质量明显有很大推动作用。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新闻传播教育在地国际化实践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作为一所语言类的民办高校,在创建新闻传播教育之初充分考虑外语类院校的办学优势,紧紧围绕国际化办学思路,走出了一条新闻传播教育在地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新路径。浙江省教育厅对外发布的浙江高校国际化总体水平排名显示,学校新闻传播类教育连续三年在“浙江省本科院校(非硕博院校)国际化总体水平”排名中名列第一。
1.树立“国际化+网络传播”办学理念,兼顾本土化培育。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自筹建新闻传播教育之初,就把在地国际化作为办学的主要思路,一方面瞄准网络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另一方面立足本土培养,大力推进国际化建设步伐,不断夯实“国际化+网络传播”的办学理念。近些年来,学校根据中外双方办学水平和办学实际,积极探索与韩国翰林大学、新西兰东部理工学院等大学建立了实质性的国际合作项目,在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的基础上,达到“取长补短、各为所用”的思想氛围和价值支撑,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观念、全球意识、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比如2019 年10 月30 日学校与新西兰东部理工学院合作申报的“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东部理工数据科学与传播学院”成功获得国家教育部审批,实现了学校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突破。